NEWS开云新闻
因树得名的城市如何与树共荣共生?
榕树扎根村东门门顶,树根沿着墙体往下生长,形成榕树门,形成树生门、门抱树的独特景致,这是位于揭阳市榕城区仙桥街道西岐村的一处奇观。在揭阳,古榕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游子乡愁的具象寄托。
揭阳,古时别称“榕城”,《揭阳县志·物产》载:“揭最多榕,故名为榕城”。揭阳先贤郭之奇的《环城榕色》七律亦如此描述揭邑满城皆榕的胜景:“乔木森森望郁苍,相传岭国古榕乡。四时霜盖烟疏密,一片云丛绿混茫。”可见揭阳自古就与树木有深厚渊源。
揭阳现存2000余株古树名木,近年来,揭阳市多措并举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通过建档挂牌、完善制度、加强养护等措施,让古树名木持续焕发勃勃生机。这座榕树博物馆正书写着现代城市与古木共生共荣的生态答卷,让郭之奇笔下乔木森森望郁苍的诗意栖居在新时代焕发异彩。
“西岐古村三面环水,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与大多数揭阳村落一样,水和古榕是这个古村落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岐村退休干部陈赵鹏介绍道,村东门这棵造型奇特的古榕,不仅是西岐村悠久历史的见证,也凝结着一代又一代人的乡愁,许多在外打拼的游子回到村里,都会到东寨门看一看这棵古树。
名木古树的年轮里,镌刻着岁月足音,也承载着沧桑历史。漫步于揭阳古城,进贤门前和禁城脚盘根错节的古榕树,为游人撑起一片清凉的同时,也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和城市的日新月异。揭阳与树结缘,远不止于古树的岁月沧桑,更有名木写就的传承故事。
位于揭阳市榕城区砲台镇的桃山村,古树成荫,民风淳朴,作为第八批广东省古村落的桃山村,自古崇文重教,历代人才辈出。
在桃山村新华中学内,有8株“柚木王”屹立多年,目前揭阳在档的8株名木均集中在此。“这8株柚木之所以是名木,是因为它们与周恩来总理有一段不解之缘。”新华中学副校长谢跃新告诉记者。
1955年,周恩来总理赴印尼参加万隆会议,回国时带回的柚木种子在华南农学院培育成苗;到了60年代,新华中学一位老师到华南农学院进修,将一些幼苗引到学校栽种。经过60多年的培育与保护,柚木幼苗长成参天大树,并成为新华中学绿色校园的标志。如今,这8株柚木已列入了国家古树名木保护名录,并于2022年10月起接入广东省林业部门的古树名木监控网络。
茂盛挺拔的柚木,是见证中印两国睦邻友好的友谊之树,也是新华中学代代师生奋发向上的精神之树,谢跃新介绍说,学校每年的新生“开学第一课”,校方都会以这8株柚木的故事,勉励教育学生明德至善,笃学不倦。
遍布揭阳全市的古树,映衬出的是这里世代相传的爱绿植绿护绿文明风尚。近年来,揭阳市多措并举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通过建档挂牌、完善制度、加强养护等措施,让古树名木持续焕发勃勃生机,出台《揭阳市古树名木保护提升行动方案(2023-2035年)》,落实“古树认捐·绿美有我”募资活动,全市古树名木保护率达100%。
走进揭阳市揭东区锡场镇潭王村古树公园,绿树成荫。游人穿梭在公园内的古树小路,在享受悠闲的慢时光的同时,感受着历经风霜却依然挺拔的生命力。
人与树和谐共生,公园内,不少古树的枝干还和墙融为一体,与墙上的彩绘结合,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吸引众多游人关注。
记者在现场采访时发现,每棵古树的身上都挂有一块标志牌,标识了不同编号。“这是古树的‘身份证’,记录着古树的学名、科属、树龄等基本信息。”潭王村党委委员、村委会副主任王伟君介绍道,园中的古树种类为枫树和榕树,树龄都在100至314年间。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古树,村里经常组织人员对古树公园进行清扫和维护,并配套建设了文化长廊、健身器材、公厕等公共设施,打造一个集保护、科普、休闲功能于一体的古树公园。”王伟君告诉记者,古树公园的建设坚持造景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在布设园内各种设施的同时,还对古树进行重点保护,用砖块和水泥在每一棵古树的树脚处修筑圆形状或四方形状的泥砖保护圈,并安排人员每月巡查。
古树公园的打造并非个例,揭阳通过开展古树名木资源调查监测、切实落实古树名木养护责任,此外,还对生长状况较差的古树进行抢救复壮,全面加强古树名木监管保护。
在揭阳市揭东区云路镇洪住村,一处由三棵古树环绕形成的“小公园”格外引人注目。古树长势良好,仔细看还可发现树木被精心照料过的痕迹,树身挂着营养液,主干也进行了加固。
“去年我们对这三棵古树进行了抢救复壮,主要包含病虫害防治,补充营养等。”揭东区林业局生态保护修复股股长林惜明告诉记者,在抢救复壮的过程中,他们还对三株古树周边的区域进行提升打造,通过场地清理、全面松土铺设大叶油草、铺设石板汀步、放置古树园置石和宣传牌等措施,进一步提升古树区域绿化景观水平,提高古树的科普性和观赏性。
保护古树名木只是揭阳扎实推进绿美生态建设的一个缩影。自2023年以来,揭阳市全面落实省委关于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工作部署,扎实推进绿美揭阳生态建设“六大行动”,围绕“多种树、种好树、管好树”,创新开发“我为家乡种棵树”微信小程序,从“目之所及”向全域延伸,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累计开展植树活动4000场次,带动全市各地种植苗木200多万株。
揭阳市扎实推进绿美行动,聚焦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完成林分优化6万亩、完成率100%,森林抚育6.97万亩、完成率100%;全市县镇村绿化共种植苗木147万多株。新建绿地数132个,改造提升公园等绿地9个,增植树木绿地310个;完成道路绿化179.1公里、完成率100.6%,水岸绿化102.32公里,完成率100%。
行走在揭阳城乡,虬枝盘结的古树总在不经意间撞入眼帘。数百年的古榕向天空舒展臂膀,这些跨越世纪的绿色生命,以年轮封存着文明密码,用树冠丈量着时光纵深。当城镇化进程与生态保护的命题交织,如何让这些活文物焕发新生,让更多像古树名木一样的自然资源融入城市建设与更新,考验着一座城市的智慧。
在采访中,记者惊喜地看到,揭阳各地各部门正以更加开放、创新的思维去统筹协调古树名木的保护与发展。西岐村、桃山村、洪住村、潭王村,一个个案例串联起揭阳在保护古树名木的过程中更加开放包容的城市内涵;古树公园的打造深入阐释古树名木承载的历史、生态价值,并以古树为核心开发建设,增加了群众的公共活动空间,这样既带给了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又激发了群众保护古树的主动意识,还发挥了古树生态教育、历史文化教育的作用。
古树年轮里旋转的,不仅是时光的印记,更是人与自然的相处哲学。当保护不再拘泥于画地为牢,当发展学会向历史俯身,那些镌刻着乡愁的“绿色记忆”,自会生长出通向未来的年轮。这种以古养新的生态辩证法,或许正是破解保护与发展命题的关键密钥——让古树继续见证岁月,而我们,正在成为它年轮里新的故事。(陈锴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