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开云新闻
地理研究:热带为何无强国?
最近,天气越来越热,让又想起了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地理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
现在,中国经济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其他国家有着某种文明上的优越感,可我们有没有想过这样一种可能性:璀璨的文明恰恰是建立在优势地理环境之上,与自己可能没多大关系。
西方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自己的著作《论法的精神》中,提出了一种“地理环境决定论”的理论。
他认为,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对社会变化起决定作用,是决定社会变化的根本因素。人类的身心特征、民族特性、社会组织、文化发展等人文现象受自然环境直接或间接的深刻影响。
当然,该理论目前还有比较大的争议,很多人更多强调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但不管赞同与否,我们都不能否认的是:地理对于人类文明的方式有重大且关键性影响。至少不应该盲目自大,把所有的功劳都归咎于自己的能力。
我找时间研究了一下这个问题,感觉自己的知识边界又开拓了许多,简单分享一下。
纵观人类历史,热带基本上没有产生国强国,东大汉、西罗马、中波斯,东西中蒙古帝国,全都是温带或亚热带,哪怕热带出现过一些帝国,本质上也是比较松散的势力而已。
比如,印度历史上出过本土服务器的孔雀王朝、戒日王朝等帝国,也出过代理服务器的贵霜帝国、莫卧儿帝国等王朝。
但,从未未能形成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机器。一个帝国是不是强国,本质上看的是生产力,是组织能力、生产力。否则我们分封制的周朝,也能看作是帝国了。
现在,也是如此。世界上有30多个国家率先进入了发达国家行列,其中有20多个国家实现了现行意义下的现代化改造。
但是,所有发达国家中,除了新加坡之外,没有一个是来自热带地区。而新加披太小了,根本不能算数。
可是,问题在于,现在热带地区人口膨胀,已经成为全球非常具有影响力的区域力量,未来热带的竞争力到底如何?是否会对全球经济产生重大影响?这是很重要的问题,值得深思。
有人认为,热带资源丰富,且没冬天,吃饱了睡、睡饱了吃,完美避过了温带的冬季,没有生存压力,滋生了懒惰,没有群体生活的必要性。简单来说,衣食无忧因而无动力产生社会协作和分工。
而温带,四季分明,寒冷与饥饿是生存最大的障碍。为了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人类需要更加努力进行生产活动,进而产生文明。
这种理由显然站不住脚,如果真的那么好,人口数量就大量增长,当人口增长超过承载,自然就会有生存压力,因为繁殖是动物天性。
有人认为,农业最重要的是畜牧和种植,由于热带的动物比较凶猛,不容易驯化,没有形成畜牧业的基础。
与此同时,由于天气非常好,不存在像温带一样被冻死的情况,因此,不用担心种子无法保存的问题,一年生的植物比较少,比如水稻等。目前全球56种主要谷物全部来自温带,没有一个来自热带。
动物也有类似的道理,冬天对于动物也有很大的生存压力,因此温顺的动物才能生存下去。
而热带缺少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所需要的基本的物种,也就没办法建立起农牧文明。
热带地区病重多发,因为温暖潮湿的气候非常适合病原体的传播与繁殖,这对农业和畜牧业都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对人也会形成大量的杀伤。所以,热带易发生大规模流行病,比如疟疾、登革热等传染病,人口无法大规模集聚。
世相反,在温带疾病的传播更困难,卫生条件更好。有人说,世界上最好的公共健康设施就是温带地区寒冷的冬季。寒冷的冬季杀死了寄生虫和细菌;这样,寄生虫和细菌在春天里必须重新开始繁殖。。
古代,正是这些疾病往往就是天然的屏障,将某些强大的帝国阻碍在外。有数据显示,19世纪欧洲殖民军在西非死亡率高达50-70%。
一年生农作物也就是谷物的根系比较浅,对表层土壤要求很高,可是热带的土壤不行。
因为热带不仅热还常年多雨,高温让微生物活跃,腐殖质等有机物分解迅速,多雨会把水溶性的矿物质离子冲走。只有根系发达的多年生乔木,靠着扎进地底几十米的根系才能稳住阵脚。
所以,对于谷物来说,热带的土壤是贫瘠的、不够的。相反,温带的土壤是肥沃的。
另外,植物在持续高温下呼吸作用消耗增加,净光合效率反而低于四季分明的温带(温带夏季昼夜温差大,利于养分积累)。
这也是为什么世界上的主要农业出口国——美国、加拿大、俄罗斯、荷兰、阿根廷、智利、南非以及其他国家——几乎都在温带地区。
热带温度高,缺水。而水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必备之物,也是孕育人类文明的根,有水的地方往往才能诞生文明。
比如,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三大流域就是热带边缘的文明摇篮。
可是,热带的问题不是没有水,问题在于热带的降水不均匀,表现为干湿季分明,干夏季集中降雨,冬季降水稀少,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热带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矿产、森林和生物多样性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在没有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反而像一块大肥肉,吸引各种苍蝇和野兽。
还有观点认为,热带的金属比较容易生锈,且缺少煤炭,这制约冶金业发展。没有铁器,就很难发展出强大的工具,文明也就受到了限制。
高温不利于人的寿命延长,因为高温不仅会让微生物加快活动,也会让人的代谢加快,加速衰老。有一份研究显示,冷空气或者是冷刺击有利于提高哺乳动物的寿命。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所、英国阿伯丁大学和阿伯丁大学等高校组成的联合国际团队,曾经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Nature Metabolism》上发表过一些研究成果证实,低体温可延长寿命40%。
当然了,凡事都有度,过于寒冷也不是好事。寒冷的地区不利于生产,经济水平不行,医疗水平差,反而不利于健康。
寿命短就会导致复利效应更差,花费同样的资本培养两个工程师,一个能干30年,一个能干40年,成本效益截然不同。
理由在于印度人口众多,还有古印度文明,文明的事情就没什么好说的了,本质上都是非常松散的联邦而已,名义上的帝国。而且,占据印度人口数据最多的恒河流域,纬度也更高,有喜马拉雅山脉作为屏障,并不完全属于热带。
但,人多并不代表一个国家强大,世界上有的哺乳动物数量也很多,比如牛、羊、狗、老鼠等等,不代表它们就有发言权。
人口多,只能说这个地区生产的粮食多,足以养活顶多的人口而已,这恐怕得益于21世纪化肥工业蓬勃发展与粮食的全球化。
如果我们仔细去看就会发现,过去1个世纪,热带人口出现了爆发式增长。比如,1900年,整个非洲大陆只有1.4亿人口,如今却达到了15亿,生育率高达4以上。类似的,1900年,英属印度人口3.3亿,而如今,人口却高达18.57亿(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
相比之下,温带人口增长就比较慢了,比如,1900年欧洲人口就已经有4亿了,现在也不到8亿。连中国的人口增长,也远没有热带夸张。
随着科技的增长,粮食产量的大爆发。比如,1950年印度粮食产量只有3076.5万吨,2024年却达到了3.5亿吨,接近有10倍的增长。
同期,中国粮食产量从1.32亿吨上涨到了7.06亿吨,这还是在中国工业水平远高于印度的基础之上。
非洲也是如此,全球居民饮食结构中,有22个国家的玉米占比最大,其中16个是非洲国家,前三甲分别是赞比亚、马拉维和莱索托。因为玉米量大管饱,转基因以后,产能更高。
现代强国的标志就是工业化,因此很多国家比如印度,自莫迪时代,就在推动印度制造。
可是十几年过去了,印度制造业占比,不仅没有上升,反而出现了下降,中国的制造业占比反而出现上升。
问题来了,为什么作为一个平原地区,按理说更容易搞工业化,为什么制造业推动却那么难呢?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波特认为,一个国家的四大要素形成了当地企业竞争的环境: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支撑/企业战略、产业结构和同业竞争。
简单理解,第一先看资源够不够,第二先看联系是否紧密,第三再看成本是不是具有优势,最后再看国家的行政、文化语言等软性的东西。
而印度作为一个工业化的国家,首先要面对的就是气候的劣势所带来的生产要素缺失,包括水、电、人才等等。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对经济带来几个致命伤害:
高温加速氧化,还会导致设备机械性能下降、电子系统老化、散热效率降低等多个维度的问题。比如,每升高10℃,芯片故障率翻倍,焊点开裂风险增加。
高温不仅仅会影响到设备的精度,也会影响到设备的寿命,进而影响到折旧。平均下来,产品的设备成本就会提高。不仅仅是高端设备,整个国家的基础设施,都会受此影响,包括公路、铁路、地铁等等。
中国东北也差不多,以前东北经济很好,但后来就不行了,本质上还是因为东北太冷,不适合人类大规模工业作业。
35°C以上高温导致户外劳动者效率降低15%-30%。这也意味着劳动力的工作时间缩短。每年印度都得热死不少人,最近英国《经济学人》报道:从4月份开始,印度多地就跟下了火似的,平均气温比往年高出3℃,普遍在40℃以上晃悠。
室内工作者也是一样,高温会让人烦躁。新加波前总理李光耀曾经公开表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是空调”,他认为低温环境能提升脑力劳动效率,推动金融、贸易等高端产业发展。如果不是因为发明了空调,恐怕新加坡也难以发展工业。
得益于印度的气候,印度主要河流的水位季节变化显著,尤其是恒河和印度河等流域受季风气候影响显著的地区,其水位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波动。比如,恒河年内水量变化极大,汛期水量可达枯水期的15~20倍。
与此同时,这种气候还导致恒河的泥沙特别多,比如恒河年输沙量约为14.5亿至16.5亿吨,是全球泥沙最多的河流之一,远超长江(约5亿吨)且与黄河(近年约2亿多吨)。
这就导致恒河不具备内河航运的条件,成为印度经济的最大短板。从目前来看,能够大规模运输原材料的运输方式就是水运,水运到哪里,经济就到哪里。因为全球竞争说白了就是竞争成本效益,中国的原材料只能从上海直达长江尽头重庆,上海到重庆这一路,每一个城市都能成为加工中心。
须知,水网就等于经济触手,水流到哪里,经济就活到哪里。而水网的构建是非常困难的,就算中国的条件好,那也是经过了成百上千年不停的疏通与建设,才有了如今这样的内河航运网络。
水是工业之母,很多产业都稳定的水资源供应。比如,制造1吨钢约需25吨水、生产1吨新闻纸需20立方米水(约450吨)。
可是印度缺水,倒不是说总量不够,而是结构性短缺。印度多年平均降水量达1170毫米,水资源总量约2.1万亿立方米,单位面积水资源量(467方/亩)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可是,印度是结构性缺水,一个是时间的不均衡,一个是地理上的不均衡。时间上很好解释,雨季的时候特别多,旱季的时候特别少。地理上就是南北不均衡,北方恒河流域比较富裕,而在广阔德干高原地区,年降水量普遍低于1000毫米,加上印度在低纬度地区,常年蒸发量较大,缺水的很。所以,印度的主要人口都集中在恒河流域,以及一些港口城市。
所以,别看印度平原比较多,地方也比较大,实际上印度的内陆工业化的条件很差,缺水、缺电。
什么事儿,都得靠人来干,印度这种气候条件,很多人都受不了。他们本土的人,没有办法,从小适应,还可以。要是想让其他地区的人,去印度长期扎根,不太容易。
连印度自己的人才,都留不住。印度现在是全球对外输出人才最多的国家,移民全球第一,所以印度人自己经常吹嘘,欧美公司的高管都是印度人。
看到这里,突然也有点理解印度,为什么对阿克塞钦那么执着了,为什么一定要干预XZ了,换了我我也得这么干。因为印度最多的人口,就位于喜马拉雅山下的恒河流域,而XZ就像是一个巨大炮台,随时就能居高临下,给它一棒子,把所有的东西都捣的稀巴烂,关键是还很难反击,因为有着喜马拉雅山天堑阻挡,距离中国经济腹地还超级远。
虽然中国一直说和平,但谁处在那个位置,都得心慌慌。另外,印度的母亲河恒河的源头在中国,随便搞一下子,印度也受不了。所以,在战略安全方面,印度有巨大的漏洞。
好了,就说这么多。这都是很远的事情了,没事中国也懒得搞它。现在,摆在印度前面最重要的事情,是给所有的车间安上空调,才能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
印度能不能参考新加坡,打造一个类似的经济体呢?可以在雅加达等少数城市,构建出这样的经济体,但不太可能在整个国家的范围内完成,因为这涉及到整个国家的能源问题。
所以,哪怕我们忽略印度内部的各种潜在的社会问题,包括贫富差距问题、种族问题、中央和地方的问题、宗教问题、腐败问题、男女对立问题等等,就地理条件来看,印度的天花板,也不可能比中国更高,能有中国一半就不错了。
非洲的情况,挺复杂的,和印度不太一样。非洲占全球陆地面积的20%,拥有全球30%的矿产资源,却只贡献了全球GDP的3%左右。从工业化的角度来看,非洲的地理环境更差。
首先,非洲不是一个完整的集体,而是由不同的国家集合在一起的。各个国家以前是不同的殖民地,语言、文化都有差异,没有统一大市场,在目前的全球化大环境中,很难占到便宜,很容易沦为发达国家的原材料供应地,仅此而已。
如图所示,地理上也是分割的,不是整体。地理上有很强的隔绝效应,大陆内部相互之间的交流不足,想要构建完整非洲大陆很困难。地理上,既有刚果盆地内的热带雨林,也有东非大裂谷,将各个盆地分开,导致各个国家的陆地运输成本比较高。比如,从布隆迪为将一吨咖啡运往欧洲,陆路运输成本高达其出口价值的80%。
从经济发展的条件来看,非洲的海岸线很差,没有各种海湾,比如中国的渤海湾、珠海海湾,美国有纽约湾区等等,可以把不同地区的人联系在一起。可以,地理研究所数据表明,非洲海岸线公里,仅为欧洲(含地中海)的一半,而面积却是欧洲的三倍。而且,非洲的海岸线,大多为断崖式的、陡峭的高原边缘,缺少天然的、优良的良港。
非洲内部也有不少河流,包括中部流域面积最大的刚果河;西部从尼日利亚入海的尼日尔河;东南部从莫桑比克入海的赞比西河;东北部从埃及入海最长的尼罗河。表面上看,它们的长度挺长的,但实际上,这些河流都没有经过大规模的整治,均存在着大量的险滩,瀑布和急流,不具备内陆航运的条件。
特别是刚果河,本来水深挺适合航运,但在从金沙萨至大西洋仅350公里的距离里,其落差竟然达到了270米,从而形成了32处激流险滩,直接将刚果盆地与海洋的直接连接给切断了。正因如此,从短期来看,很难指望它们可以发挥像中国长江这样的作用。
非洲的气候条件,也导致疾病丛生。世界卫生组织,2023年报告指出,全球87%的疟疾病例发生在非洲。不仅对人类生存造成威胁,对畜牧业也是巨大的打击。
基本上来说,印度有的那些缺点,非洲都有,印度没有的缺点非洲也有。从地理环境上看,虽然同为热带,印度的地理环境要好得多,工业潜力也比非洲更高。想要开发非洲,恐怕还需要非常长的时间。要想真正在工业化上赶上其他温带地区,恐怕需要上千年。如果有新的运输革命发生,可以规避原来的那些问题,可能会有用。
从人口规模上来看,目前有潜力在未来替代中国制造的,恰恰就是非洲和印度,因为中国已经具有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制造业,内部还有巨大的统一大市场和庞大的基础设施。庞大的规模效应,使得我们具有了无可比拟的成本与集群优势。任何和小国家,都很难与中国形成全面竞争,只有人口大国可能会有一定的作用。
上面来看,非洲基本上不太可能了,反而有可能成为我们的承接地,不是替代而是做下游,提供原材料和劳动力,做一些不是那么先进的东西。
印度,想入非非,野心勃勃,但地理上与中国就不在一个等级上,也不太可能在制造业上取代中国。而且,印度没有经过彻底的社会革命,内部种族林立,分裂比较严重,贫富差距较大。更何况,我们手里还拿着一把悬在它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这就和围棋的“金角银边草肚皮”一个理。寒带就是一个边界,所以温带就成了金角。比如,莫斯科就是一个易守难攻的金角[玫瑰]
日前,四川省成都市纪委监委驻成都益民集团纪检监察组联合集团党委印发《关于规范集团离职、退休人员党风廉政意见征求工作的通知》,通过构建“前置审核—动态把关—闭环管理”的全流程监督机制,靶向破解国企领域“逃逸式辞职”问题。
来源:【绿色四川】鸟类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和稳定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有鸟类1445种,约占世界鸟类种数的六分之一,是世界上鸟类种数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中有92种鸟类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这些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你认识多少?
贫困生照片露出豪华装修?学校提供男孩家中照片辟谣:他母亲独自带3个孩子 暑假在舅舅家,谣言对孩子伤害很大
#以色列最新消息 #胡塞武装轰炸以色列 #中东局势最新消息 #宋非聊国际形势
我国海军双航母编队位远海大洋实战化训练,外军舰机多次抵近侦察、跟踪,我编队全程保持随时反应的作战状态,舰载机多次“战斗起飞”。(编辑:辛乐)
2024年,反腐成为游戏公司的共识,腾讯、网易、莉莉丝等公司都发布了反腐公告。来到2025年,这一趋势还在继续。
特朗普:各国将支付新税率!美“对等关税”90天暂缓期结束在即!一国拟报复
据央视新闻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当地时间7月3日表示,将于4日开始向贸易伙伴发函,设定单边关税税率,并称各国将从8月1日起开始支付新的关税。
来源:【绿色四川】近日,黑颈鹤三五成群蹁跹于四川省红原县瓦切镇的白河流域湿地里,与正悠闲地吃着草的马儿和牦牛,构成了一幅和谐共生的生态大美画面。6月27日,一只黑颈鹤蹁跹于四川省红原县瓦切镇的白河流域湿地里。